自卑–自我预期过低————“天哪,我一定会搞砸的!”

我自卑吗?
远古社会,盲目的自信会带来生存的危险,降低对自己能力的预估能有效保护自己。
现代社会更强调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自卑实质上是自我PUA。
回忆一下,看你是否曾有过下面的情形:

  • 自己认为拿不下来的任务,被迫接受后也很好的完成了;
  • 公共场合有一个机会需要毛遂自荐在一阵纠结后被别人抢先;
  • 想和别人打招呼,面对面走到跟前时又急忙选择眼神回避
  • ……

调节方案:
没做过的事不说做不到,没学过的技能不说学不会,自我否定即是自我局限。
即使尝试后没做到只能说明这个任务不适合自己,不是自己的能力不行。
总结记录完成的任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尝试的方案,用到的解决方法,收获的心得。在总结里能看到自己其实已经能合格完成很多的事情,自己本身比潜意识里的自己更加强大。

自负–自我预期过高————“我讲完了,谁赞成谁反对?”

我自负吗?
人类进化的过程是不断试错的过程,自信是试错的行为动力。
但过度的自信会变成自负,自负是对自己能力的过分高估,往往会刺激跳过反思这一重要阶段。
现代社会虽然更需要自信的性格,但是过度自信到无法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时,对个人和团队来说都是灾难。
对个人,盲目接手任务给自己带来太多压力,最后还可能吃力不讨好,对团队将任务分配给了不合适的人导致任务不能正常交付造成损失。

调节方案:
主动加入事前评估、事后反思的环节。
养成反思记录的习惯,将完成任务遇到的问题,尝试的方案,预期外的影响因素,解决的方法,完成的时间节点,收获的心得记录下来。在记录中反思实际情况与自己预期有多少差距,完成任务的时间节点是否符合预期,认识到自己在哪些方面还有不足。

从众–缺乏安全感————“那人家咋都那样?”

从众的心理?
远古社会,从众能最大可能保证在集体中获得生存的最基本条件,但现代社会若不甘于平庸就不能让大众替自己做决策。
从众即是随大流,以商业领域来看,随大流能保证不会受到较大损失,但真正致富发财的人往往都是从主流中脱离,抢先迈入新领域的人。
同时也要小心信息陷阱,大数据信息爆炸带来更丰富的信息资源,精准推送让人看到自己想看的,视野变窄,交际变若,你会发现周围的声音都是自己想听到的,周围人谈论的都是自己感兴趣的,周围人发表的都是自己赞同的,手机上刷到的都是自己喜欢的。这种现象会给人一种错觉,认为社会大圈子也是和自己的小圈子一样,社会上大多数人和自己一样。
大数据带来的信息爆炸并没有打开人的视野,反而缩小了人的圈子,丰富的网络聊天工具反倒让现实的人际交往能力退化。

调节方案:
意识到自己位于小圈子是跳出小圈子的开始。
同时位于多个圈子能让你保持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最大可能保证对事物的看待尽量理性。
并不是说非要跳出圈子,你当然可以安稳待在小圈子中,享受同类人相同兴趣爱好带来的安全感,但与此同时最好保持对其他圈子的关注,聆听圈外的声音,认识到有些人和自己不一样。
尝试不同的圈子,带来更多的可能,兴许你会在别的圈子中更好的认识自己,发掘自己的隐藏技能。

焦虑–自己吓自己————“不要点到我,不要点到我!”

感到压力很大?
焦虑是一种极为消耗精神能量的情绪,而且还是白白消耗。
往往发生在一件事情可能搞砸,但是还没到迎来最终结果的时候。大脑会对这个事情联想很坏的后果,初衷是为了获取预警,提前对风险做出应对,但心中的侥幸和对糟糕结果的恐惧往往会将这个联想发展成对糟糕结果的无限放大,导致心绪不定,注意力不集中,心情低落,过度关注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这就是焦虑,并且当你越关注这件事会刺激你的大脑更加焦虑。

调节方案
事后往往发现都是自己吓自己,最糟糕情况大多数时候并不会发生。
焦虑对问题的解决并没有帮助,即使最糟糕情况发生了又如何,既然已经发生了就提前对这种情况做准备就行。

犹豫–过分追求完美主义————“这样是不是更好点?emm..”

为何老是犹豫不决?
瞻前顾后,犹豫不决,过度思虑,选择恐惧等等词都是描述这种习惯。
犹豫可能来自于决策条件不充足,已知的信息不足以作出满意的选择,例如很多人都遇到过的我称为“吃饭选择困难症”的情况,问选择就是“随便”,两家店可选择,味道差不多价格差不多,这时很难选择,但是当旁边人告诉你上次在一家吃出了头发,你就会立即做出决策选择另一家。
由于可能来自于对完美主义的追求,总想在一堆变化中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达成完美决策,结果就是往往找不到完美决策。

调节方案
做决策时先列出所有可供决策参考的信息,对信息权衡后给出选择,给出选择后就不要再去想被舍弃的选择了,这就是目前你做到的最好选择。
当几个选择条件没多大差别时,尝试按照一个策略排个顺序,例如几家饭店条件都差不多,那就给几家来个时间顺序,今天吃这家明天吃别家。
最本质的解决方式其实就是不要对做出决策的结果再质疑,当然你要先列举出你所有已知的信息保证你的决策较大可能正确。
接受可能做出不完美决策的自己。

好高骛远————“我可是要干大事的人,岂能做这些小事?”

为何一事无成?
在网络上看到了更好的生活方式,对其心向往之,这是正常的对美的追求,是人类社会一直进步的动力。
有的人看到目标后,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析规划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方案来逐步实现;有的人在看到目标后,不能脚踏实地地制定计划并执行,而是在毫无目的地尝试后开始报以幻想或怨天尤人。
好高骛远就是一味追求最终目标,无意忽视或故意忽视达成最终目标需要的付出,将追求最终目标停留到嘴上,最后最终目标没达成,最基本的任务也没完成好。
调节方式
制定详细的、从实际情况出发的、切实可行的计划,并脚踏实地一步步执行,在执行过程中不断修正计划和激励自己,当发现现实条件不满足实现最终目标时果断暂时放弃此目标,沉浸在幻想中要不得。

拖延————“再玩一分钟,还能来得及!”

怎么终结拖延?
发生拖延的往往是一些枯燥的、费时的、短期内见不到成效的事情,我还没见过谁打游戏有拖延症的。
拖延其实就不不想面对“悲惨的现实”,不愿意开始枯燥费时的工作任务。

调节方式:
枯燥的、费时的任务,就自己设置奖励机制,例如我现在准备完成这个任务,完成后我要去搓一顿。
短期内见不到成效的,就将任务拆分成多个节点,每个节点检查完成情况。
将自己的完成成果分享出去,让别人的反馈来作为成效。

还有个更实用的方法:“手走在脑子前面”
就像写作文一样,看到题目后花很长时间在大脑中去构思并不是很有用,其实灵感思路都是在书写的过程中才迸发出来的,稍微构思后开始打草稿,将想到的灵感都书写出来,并扩展,很快就有个架构出来了,这时候再开始作文就很容易了。
工作量很大,难度很高的工作,不用考虑能不能做完能不能干好,不要花太多时间在规划、拆分任务上。
实现过程中干扰因素很多,可能你上午刚制定好学习计划下午就被好朋友拉去打篮球了。
太详细的计划往往完成不了还会给自己挫败感,有个大致的时间规划后立刻开始执行,这样即使你中途被打断,任务还是在一点点推进。
最难的就是第一步,拖延也往往是因为第一步迈不出去,相信我,想写一个好项目,先写一个bug,想画一幅画,先胡乱画些线条,想锻炼减肥,先从被窝钻出来。